《丹麥女孩》跨性別者對抗世界惡意 只為真實的自己而活

 

2015 年發行的英國傳記電影《丹麥女孩》,

講述歷史上第一位進行性別置換手術的丹麥畫家莉莉 · 埃爾伯,

如何在保守、陳舊的時代,對抗著世界的惡意,以及為了真實的自己而活。

本片由艾迪 · 瑞德曼飾演莉莉一角,

曾在《愛的萬物論》飾演霍金博士並奪得奧斯卡獎的他,

在本片中化身跨性別者,充分沉穩內斂的演技,完美演繹莉莉的嚮往與掙扎。

演出莉莉的難處,筆者認為是在於演員的肢體表演中,

該如何去自然地展現出跨性別者的氣質?

畢竟在影史中,有涉及跨性別者的作品不在少數,

卻多是用以製造笑料,少有真正去揣摩少數族群的心境。

因此,與低俗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做出切割,

且不因此便使觀眾不明白角色的特質與個性,在尊重他人為前提下,

演出導編追求的戲劇效果,這樣的一大難題,

更凸顯影帝艾迪 · 瑞德曼的不凡。

上天給了我正確的性別,卻放在錯誤的身軀。


《丹麥女孩》中的勇氣與寬宏,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 (圖/《丹麥女孩》電影劇照)
 

20世紀初,丹麥畫家埃納外型秀氣、語調輕柔,

與同為畫家的妻子格蕾塔(艾莉西亞·薇坎德 飾)有著幸福的婚姻。

一日,因妻子急缺女性模特兒的緣故,埃納換上妻子指定的女裝以供作畫,

卻因此喚醒內心的真實自我;體認到這件事情的埃納,

便逐漸改以「莉莉」自稱,也因此學會了梳妝打扮,

但對於妻子的挽回與社會的目光,使莉莉怯於承認自己的身分。

 

《丹麥女孩》中演出對跨性別者的不諒解,

畢竟在保守陳舊的年代裡,莉莉的存在便是對普遍價值觀的挑戰;

諷刺的是,時隔近百年的今日,對於 LGBT 族群的理解,仍存有很大的空間。

在真實世界吐吸之間,不能活得真實已是常態,

為了躲避社會責難、順從普世價值觀,總是有千百個理由去偽裝自己,

而電影中莉莉所代表的,不只是性別置換手術的里程碑,

亦是勇敢活出自我真實的倔強。

滿足自我的擁有不是擁有,接受失去會比強佔得到的更多。
 

 

因為丈夫選擇以莉莉的身分生活,也意味著格蕾塔將失去埃納。

起初對於這些行為,格蕾塔認為只是夫妻間的一時胡鬧,

惟在發覺丈夫頻繁地作女裝打扮後,格蕾塔誤以為是自己的丈夫病了。

面對摯愛的改變,二人的婚姻生活也逐漸受到衝擊,

但在丈夫的告白中,格蕾塔意識到眼前深愛的人並沒有病,

即便悲痛也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。
 

格蕾塔起初有著不放手的堅持,

卻不料想留住埃納的心願,對於莉莉都是傷及見骨的打擊。

在親密關係中,有著難得的作為叫「成全」,藉由犧牲自己的利益、情感,

使深愛的另一方過得更為幸福,但往往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曾經把握過的一切;

然而,滿足自我的擁有不是真正的擁有,只是一種令人不適的愛人方式,

有時接受失去會比強佔所得到的更多。

《丹麥女孩》中的勇氣與寬宏,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,

畢竟在未確定有來生的今世,盡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,或才是對人生的負責。

 


- 轉載自 ETTODAY新聞雲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