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性別、生理性別、性別認同、LGBTQ+|一張圖瞭解它們的意思與差異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綜合既有的定義與看法,普遍的共識是將這詞視為一個雨傘術語(unbrella term),也就是總稱,涵蓋了從衣著到行為舉止上跨越性別界線的多個族群,也因此扮裝以及變性者也都是廣義的跨性別者。

 

 

3月31日是「國際跨性別現身日」,目的是鼓舞勇於現身的跨性別者,並提升各國對跨性別者的關注與意識。2020年12月宣布自己為跨性別的加拿大影星艾略特・佩吉(Elliot Page),登上《時代雜誌》這個月的封面,成為首位登上該雜誌封面的跨性別者。

你可能聽聞過某些名人說自己是跨性別,但什麼是跨性別?對於生理性別、性別認同這些詞彙,是不是又感到似懂非懂?

《關鍵評論網》用一張圖讓你搞懂這些常見的性別詞彙。

 

 

何謂「生理性別」?

 

生理性別參考《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》的說明,表示一個人在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,以基因性別和解剖性別來判定。由於當事人的生理性別是由醫療專業人員「指認」,又有一說更精確的說法為「指定性別」(assigned sex)。除了光譜兩端的男、女兩性,有些人一出生時可能同時有男女生殖器官,或是男女性徵都不明顯,即為雙性人(intersex)。

在台灣,衛生福利部依國外比率萬分之2推估,台灣約有4600多名雙性人、每年約40名新生兒是雙性人。

 

「性別認同」又是什麼?

 

參考《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》的說明,人們通常是經由生物、文化與心理等成分的交互作用,發展出自身的性別。與心理社會成分相關的,包含了指定性別與性別認同。性別認同(gender identity)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性別的感受,內化且認同自身屬於何種性別。

傳統二元的角度,性別認同分為男性與女性,但如果將性別認同視為連續性的光譜,這中間就有許多變化存在。

 

 

  • 性別流動: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流動變化的,並非固定在某一種性別。
  • 性別酷兒:當事人不願讓自己的性別認同受到既有名詞的定義,既有的名詞無法充分解釋他們的認同。
  • 無性別:廣義說法為無性別身份,或作為中性性別(gender neutral),當事人接受自己非男、非女。

 

從衣著到行為舉止跨越界線,都可以是跨性別

 

跨性別一詞是個定義困難、涵蓋範圍廣泛的詞彙。依據游美惠在《性別教育小詞庫》整理的介紹,跨性別可以同時包含好幾個族群:

 

從偶爾或總是扮裝,為表演或是內在心理慾望而扮裝,到想動變性手術……等多元多樣的跨性別認同或表現。(中間略)隨著後現代論述的興起,更有一些跨性別倡議者主張,應該要鼓勵逾越性別的行為表現,不應將『跨性別』侷限在陰陽人或變性人等依生理特徵而歸類的範疇而已。

 

綜合既有的定義與看法,普遍的共識是將這詞視為一個雨傘術語(umbrella term),也就是總稱,涵蓋了從衣著到行為舉止上跨越性別界線的多個族群,也因此扮裝(Cross-dressing,縮寫CD) 以及變性者(Transsexual,簡寫為TS)也都是廣義的跨性別者。跨性別者並非如社會刻板印象所認為一定要動變性手術。

較為二元的看法,是將跨性別者分跨性別女、與男,代表當事人的性別由男(女)轉換到另一個性別。以光譜的角度,跨性別則可包含性別認同流動者、不受既有名詞定義的酷兒,以及認為自身不屬於任何性別的無性別者。

疑性戀所涵蓋的情形也相當廣泛。依據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的介紹,疑性戀包含的是「流動、變動、不清楚、不固定的性別認同」。因此當事人可能是發展認同者,也有可能是質疑人為何要有一個固定的性別認同、為什麼非得有情慾認同;或者,當事人的性別認同現在是流動,未來也許會固定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轉載自關鍵評論|文:潘柏翰|圖:Stellina Chen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